天然鈣劑是指把大自然中存在的含鈣物質,經過研磨或煅燒等方法制成粉末,再加工成鈣劑。常用原料有貝殼類(如牡蠣殼、珍珠、蛋殼等)或動物骨骼,也有用礦石(如鐘乳石)或化石(如骨骼化石)做原料的。
人工鈣劑則是使鈣元素與特定化學基團結合制成的鈣劑,包括無機鈣化合物(如氯化鈣、磷酸鈣等)和有機鈣化合物(如葡萄糖酸鈣、檸檬酸鈣等)。
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可能都認為“天然的”應該比“化學合成”的要好。其實未必。
首先,從安全性上來說,由于海域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,會使一些貝殼類含有鉛、汞、鎘等有害重金屬;若飼料有污染,動物骨骼中同樣會含有重金屬元素。長期服用以上原料制成的鈣劑,即使來源于“天然”,也可能導致重金屬在人體內蓄積,進而危害健康。
其次,從適應性上來看,天然鈣劑中的鈣溶出依賴于胃酸,而有些胃酸分泌不足人群(如萎縮性胃炎患者),或者胃腸功能發育尚未健全人群(如嬰幼兒),不僅難以利用其中的鈣元素,反而會增加不良反應,如噯氣、便秘、腹脹等。而不依賴胃酸的某些人工鈣劑,比如葡萄糖酸鈣、檸檬酸鈣等有機鈣恰能滿足上述人群的補鈣需求。
當然,由于生產工藝相對簡單,天然鈣劑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。但如果保健品推銷員利用人們對“天然”的好感和對“化學合成”的抵觸,來誘導消費者購買不適合自身情況的鈣劑,或是花高價買個“天然”的概念,那就是花冤枉錢了。
鈣劑市場概念繁多,因此價格也參差不齊。特別是近些年出的某些螯合鈣,號稱吸收率非常高,其實含鈣量卻很低,而且價格昂貴的鈣劑并不適合長期服用。實際上,目前鈣劑中應用最多的有效成分,就是碳酸鈣。對的確需要補鈣的健康人群來說,碳酸鈣類鈣劑的含鈣量高,吸收率跟其他類別差別也不大,是最物美價廉的選擇。
說到鈣,就得說到維生素D。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,對鈣的吸收和利用有重要作用。它能促進小腸對鈣、磷的吸收,促進腎臟對鈣、磷的重吸收,減少鈣元素的流失,促進舊骨脫鈣及新骨形成。缺乏維生素D則有可能引起兒童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癥。
不少人補鈣就只是補“鈣”,可沒有維生素D的幫助,補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
研究表明,在維生素D缺乏狀態下,鈣吸收率僅為10%至15%,而在維生素D充足的狀態下,鈣吸收率能達到30%至40%。
這里可能有個疑問,為什么維生素D充足了,鈣吸收率還不到一半呢?這是因為人類的飲食不是單一的營養素輸入,而是混合食物的搭配,不同營養成分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。其中,有的食物成分會降低鈣吸收率。比如谷物中的植酸、蔬菜中的草酸、水果中的鞣酸,以及脂肪中的脂肪酸。這些物質雖然也有營養價值,但會跟食物中鈣離子結合,生成不容易吸收的化合物。
據估計,全世界近半數的人都處于維生素D缺乏狀態。大家可以去醫院化驗一下血中維生素D的水平,根據結果針對性地補充維生素D,選擇服用同時含有鈣與維生素D的復合鈣劑。
近期,一項針對中國八城市成人鈣攝入狀況的研究發現,被抽查的成年人平均鈣攝入量為402.7毫克/天,僅為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劑量800毫克/天的一半。那怎么能補上另一半的鈣攝入量呢?可能有的人第一反應是吃鈣片,這正是鈣劑產品長期賣力營銷和廣告宣傳的效果。
即使營銷或廣告說得再好,無論是“天然”“吸收率高”,還是“對胃腸刺激小”,鈣劑也不如從食物中直接攝入的鈣安全有效。更不用說那些所謂從食物中提取鈣再制成鈣劑高價賣出去的保健品。更重要的是,骨骼健康不只需要鈣,還需要鎂、鉀、鋅和維生素D、維生素C、維生素K等微量營養素的綜合作用,而這些要依靠營養均衡的膳食提供。
日常食物中的最佳補鈣食物是奶制品,例如牛奶、酸奶、奶酪等;其次是深綠色蔬菜,比如甘藍類、芥藍、小白菜、小油菜等;再次是豆制品,主要是南豆腐(石膏)、北豆腐(鹵水)和豆腐干。
至于蝦皮、芝麻醬之類,雖然單位重量含鈣量很高,但因為日常食用量或頻率并不高,而且鈉或熱量較高,用來補鈣的可行性不如前面三類高鈣食物。
我們建議,補不補鈣在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后再定。日常身體所需鈣的來源主要應通過食物攝取,如果遵循科學合理的均衡膳食是不需要額外補鈣的。更簡單的方法是到醫院營養科就診,讓營養師評估自己每天鈣攝入量,與推薦量對照,算出鈣攝入差額,再通過合理安排飲食增加鈣的攝入,只有必要時才選擇鈣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