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讓“相對而坐,沉默無言”
成為常態
生活變得“數字化”時,那些看起來有點“脫節”甚至“笨拙”的場景,格外值得懷念。
吃過晚飯,人手一部手機坐在客廳,伴著電視背景音樂,低頭刷刷已經刷過三次的朋友圈,大家一言不發,“宣誓”著“別打擾我的世界”。
我爸有一次打趣道:“世道變了,連電視都沒人看了。現在人們坐在一起都不聊天。在過去,就算寫信,也期待收到別人的消息。”
隔著手機屏幕,短短數分鐘,發出的信息就超過百條;和家人坐在一起幾小時,說過的話不超幾句。
“北京什么都不好吃”
我們不好意思向家人表達“愛”了。這或許也是偶爾懷念起“從前慢”的理由。
莫言曾在2003年被非典疫情困在北京。離開家鄉味兒,獨在異鄉的他實在難以適應。沒辦法回家,只能一封家書傳給遠在山東的父親:
“我知道麥子已經收割完畢,家中已經吃上了用新麥子面粉蒸出的饅頭了吧。我們在這里吃的饅頭,都是陳年麥子磨的,其中還添加增白劑什么的,白得發青,不好吃,沒有饅頭味。北京的大蔥也不好吃,北京什么都不好吃,北京的蒜也不夠辣。”
那一年,莫言48歲。但流露在信紙上的,依然是一個孩子之于父親和家鄉的念想。
思念、開心、難過、埋怨......每一種情感書于紙上,成為家人們彼此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。一封帶著平安氣息的書信送達親人身邊,就能燃起全家人的希望。“開拆遠書何事喜,數行家信抵千金”,白紙黑字的家書看得見摸得著,字字句句都是真心的流露。
如今,我們習慣于在手機里奔放,在現實中“含蓄”,手機里有一萬個“愛你”的表情,對遠方的家人,卻少了些“愛意”的釋放。
親情,也需要“保存”
愛是需要表達的,家人間更需要能夠“留下”的溝通方式。
梁啟超始終堅持給自己的九個子女寫家書,每封都要讓所有的孩子看到。從生活瑣事到家國天下,每一字都是家風與家訓的傳承。
當我們提起筆,用文字記錄對家人惦念的同時,也在用更親切的方式,傳遞愛,傳承愛。每一封家書都代表著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,和一個小家深厚的血脈情感與愛意。
“其實,媽媽,說到這里,我還是非常非常愧疚,因為,我帶你去的地方太少太少了。”
“對不起,媽媽,世界那么大,我卻沒有帶你去看看。”
當來信者寫下這封家書時,母親遺憾地在2018年春節前離世。當母親在世時,他曾為母親寫下40封信,卻因為成年人表達愛意的羞怯未能送給母親。如今,它們成為永遠的“滯留”。如果能夠重來,他希望能夠帶著母親,走遍世界的角落,陪伴在她身邊。
“希望你能理解媽媽,我沒有很多的時間在你身邊去提醒你,哪些是對的,哪些是該做的。媽媽希望你快快成長起來。媽媽現在沒有能力給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環境,我很抱歉。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心地善良內心柔軟的孩子,我當然希望陪伴你久一點,再久一點。但你要知道,人生沒有不散之筵席,早晚有一天我會離開。到那一天你不要害怕,也不要難過得太久,你要學著適應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各種難題。”
這是望子成龍的母親對孩子的真情流露,給孩子最真摯鼓勵的同時,也告訴她“堅強豁達的生死觀”背后的含義。
若是幾年后,自己抑或是家人,重新打開這封信,看一看曾經家人們意味深長、余味雋永的情感,或許眼前會浮現出曾經的點點滴滴,和那些曾經或許因為膽怯而未能表達出的愛意。
家書中的人生各不相同,但血脈相連的情感同樣深刻。
當你遠離家鄉牽掛的家人,接起電話卻不知該說什么;當你與家人坐在一起,卻因為“叮咚”的微信而忽略了與家人的溝通;當所謂的“代溝”讓家人彼此產生誤解甚至是隔閡......一封真實的書信,紙筆之間的情感,會架起親情最堅實的紐帶。
不要再讓“相對而坐,沉默無言”成為常態,不要將所有的愛流于手機屏幕上的“發送”按鈕。
|